返回主站
主站

苏州大学校级科研平台

发布时间:2021-12-20 作者: 浏览量: 字号:【大】【小】 手机上看新闻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1.苏州大学细胞治疗研究院:

      2016年3月,依托999.8vnsr威尼斯人(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和江苏省肿瘤免疫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省内多家科研单位和医院建立了苏州大学细胞治疗研究院(下称“研究院”)。作为校级非实体研究机构,研究院自运行以来,一直以建设成为高水平的肿瘤细胞治疗研究和技术交流平台,组成以肿瘤细胞治疗临床转化为目的的科研机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我校肿瘤学和免疫学等学科的发展。研究院以苏州大学蒋敬庭教授、陶敏教授和朱一蓓教授为领导建立管理组织架构,联合匹兹堡大学卢斌峰教授、唐仲英血研所杨林教授、苏州大学吴昌平教授、沈月平教授等为核心PI,针对“肿瘤特异性遗传及表观遗传等的分子标志和患者免疫特征的可识别性;CAR-T杀伤肿瘤细胞的选择性及可调控性;肿瘤复发转移中肿瘤干细胞和肿瘤基质干细胞作用的规律性”等科学问题,以转化医学理念进行三个层次的综合性系统研究,建立肿瘤免疫治疗的监测及评价体系,优化以CAR-T为基础的肿瘤免疫细胞治疗技术,实现肿瘤免疫治疗的重大突破。在近年来研究院在Nature Communication、Molecular Cancer、Molecular Therapy等国际一流期刊和各类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百余篇,部分论文被高频引用;累及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资助项目30余项,获得直接和间接经费共计2000余万元;在科研成果获奖方面,本年度共获得国家级等各级各类奖项多项,均衡发展,稳步提升,其中蒋敬庭教授领衔的《胃肠道免疫微环境调控研究与肿瘤精准诊疗策略的建立》获得2018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本研究院以培养临床与科研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为己任,并结合苏州大学临床医学、肿瘤学的优势,联合苏州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培养和高层次专项人才。


  

  2、苏州大学身心胃肠病学研究所:

      苏州大学于2020年5月20日批准成立苏州大学心身胃肠病学研究所,为校级非实体性科研机构,挂靠999.8vnsr威尼斯人(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本研究所自运行以来,始终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政策,致力于创建出一个国内和国际领先的新学科和明显优于传统生物胃肠病学的现代心身整体胃肠病学理论框架和可操作的临床实践模式,为医院的专科创新和苏州大学的新学科建设添砖加瓦。研究所成立后继续开展了很多开拓性工作,所长曹建新主任医师,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症状导向的二步重归因模式”治疗难治性功能性胃肠病,为临床胃肠病的诊疗提供了新思路与实践模式,副所长李锐教授、胡端敏教授团队致力于器质性胃肠病整体心身医学临床研究,在该领域也取得显著成就。心身胃肠病学研究所的组织架构已基本确立,并以培养临床与科研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为己任,特别侧重临床消化病学的生物-心理-社会三维整体评估与干预研究,提升医生对疑难性胃肠病的整体诊治能力、胃肠病患者的整体临床疗效和康复质量。结合苏州大学临床医学、消化病学的优势,联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二医院消化内科,培养高层次多学科整合型和能力复合型消化科医生。努力克服人力物力不足的困难,各项科研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规划与进行中,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包括已获国内外关注和认同的胃肠道疾病心身整体治疗中国模式的探索、正在探索中的社会心理压力与功能性胃肠道脑-肠神经与微生态互动机制研究、心身医学导向的P-MDT多学科临床胃肠病模式创新研究、慢病器质性胃肠病管理与康复的心身医学模式研究等,2项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1项课题获江苏省青年医学人才计划项目资助,承办了常州市心身与行为医学分会年会(市级),获得各级各类奖项2项,共发表专业论文12篇,SCI4篇,国内核心期刊4篇,参与出版的论著5部,其中被国际顶级心身医学杂志Psychotherapy andPsychosomatics约稿的社论《心身胃肠病学实践:来自中国的观点与模式》受到国际学术界的踊跃关注。应邀为国家级和国际学术大会主持或做相关学术报告20多次,提高了研究所的国内和国际学术影响力。


  

  3.苏州大学核医学与分子影像研究院:

  苏州大学核医学与分子影像临床转化研究所成立于2021年,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牵头,联合苏州大学临床医学(附一院、附二院、附属肿瘤医院)、苏州大学核医学与分子影像研究中心药学、放射化学、材料学等多学科的力量,利用核医学与分子影像靶向、示踪、在体、无创的优势,针对心血管、肿瘤、神经、内分泌与代谢等疾病诊治中存在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聚焦肿瘤、心血管等重大疾病精准诊疗的新型分子探针和分子影像关键技术创新,突破临床转化瓶颈,提高重大疾病的精准诊疗水平。

  

  研究所面积约为3500 m2,配备了PET/CT、SPECT/CT、micro PET/CT、DSA、心超、FFR、OCT等先进分子影像学和相关无创和有创影像设备,多导生理记录仪、-80℃超低温冰箱、动物用麻醉机和呼吸机、手术显微镜、液氮罐等实验研究设备,拥有list mode心肌动态图像采集程序、Cedars QPS/QGS、ECToolbox、4DM、PMOD、LIFEx纹理分析等核医学与分子影像采集及数据分析定量软件,拥有独立的实验专用导管室和杂交手术室,在建核素分子探针制备和研发中心,可进行动物模型构建和相关核医学与分子影像的基础研究,并有完善的临床转化平台。

  

  研究所拥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1人,具有基础和临床研究人员60余人,博士、硕士学历占90%以上。研究所首任所长王跃涛教授是国内知名的核医学与分子影像专家和国内核心脏病学领军人才,“国之名医”及江苏省首届“江苏医师奖”获得者,苏州大学和扬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起)。现任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心脏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心血管影像学组副组长,《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常务编委,江苏省医师协会核医学分会候任会长,江苏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研究所近5年获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二等奖6项。近5年研究所团队成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江苏省社会发展重点研发计划2项,横向及纵向经费超过1000万。近5年团队成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核医学与分子影像相关领域SCI论文、中华级论文超过100篇,主持制定相关核医学领域指南一部及专家共识一部,参与制定行业规范、指南和专家共识10部,申请、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近5年指导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50余人。


上一篇:无 下一篇:市级科研平台